《南京照相馆》看完了,后劲很大。
影片结束时,周围人很沉默,坐了好一会儿才起身。我看了下,点映时开分9.7,上映首日豆瓣8.5,票房到现在马上破3亿,很好。
我看过很多此类题材的电影,比如《屠城血证》(1987)、《南京1937》(1995)、《南京!南京!》(2009)、《金陵十三钗》(2011),还有由外国导演操刀,中外联合制作的《拉贝日记》(2009)。
我也曾经被这些电影所触动和震撼,但却总是隐约觉得,这些电影哪里还不够,哪里不太对。
直到《南京照相馆》,拍出来了早就该有但却一直都没有的东西,这是真正以南京市民为主角和第一视角的南京大屠杀。
在我这里,这部电影是到目前为止讲述南京大屠杀最好的电影,没有之一,它没有给予屠杀者所谓的人性,没有觉醒的鬼子汉奸(懂的人都知道我在说哪部电影)。
它揭开了我们最不愿面对的历史疮疤:当加害者拒绝忏悔时,遗忘便成了对死者的二次屠杀。
镜头聚焦1937年冬的南京吉祥照相馆。七名百姓蜷缩在方寸之地,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。当显影液在暗房红光下浮现砍头、活埋的血腥画面时,银幕前的观众与当年的学徒罗瑾一样浑身颤抖,这些画面直接源自真实历史中的“京字第一号证据”,那个15岁少年冒死保存的16张罪证照片。
但真正令人脊背发凉的,是日军玩弄影像的双面把戏:一面用刺刀逼百姓拍摄“日中亲善”的假笑全家福,一面在真实暴行照片上疯狂加盖“不许可”印章。
翻译官王广海那句“镜头对着你们时都给我笑”,与日军摔死婴儿的画面交织,构成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尖锐的控诉。
为何日本至今不认账?电影借日军军官伊藤秀夫撕开了伪善面纱。
伊藤秀夫这个角色演得太棒了,是近年来少有的打破了反派脸谱化的塑造。
刚入伍时,他面对军官枪决平民时的瑟缩,让人恍惚看见《南京!南京!》中角川正雄的影子,但后续的演变则更显真实:他对阿泰说“我们是朋友”,但事实上,这个出身贵族、看似礼貌的年轻人,他的恶比那些穷凶极恶咋咋呼呼、被军国主义洗脑的下层出身的鬼子更加阴毒和可怕。冷血对于这样的人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,甚至和他敢不敢开枪杀人无关。
军国主义的病毒早已渗入骨髓,——而现实中,战后美国为冷战保留天皇制,将岸信介(安倍晋三外祖父)等甲级战犯嫌疑人纳入统治体系,使日本彻底丧失了道德自净的可能。
更讽刺的是篡改历史的现代传承。当日本教科书将“南京大屠杀”弱化为“南京事件”,伊藤的相机却仍在杀人:快门声与子弹上膛声精准同步,按下快门的瞬间如扣动扳机。
影像成为权力的共谋,就像苏珊·桑塔格所言:“拍摄某人是升华式的谋杀”。
八十多年后,当日本右翼用精致的话术包装暴行,与当年在南京城自导自演“加冕礼”的刽子手本质如一。
电影最震撼的设计在结尾:历史照片与今日南京梧桐掩映的街景重叠。
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让!”
这声呐喊不该只留在影院,当日本政客依然参拜靖国神社,当国际话语权仍被西方垄断,张纯如用生命写就的《南京大屠杀》在西方掀起波澜却在日本石沉大海的悲剧仍在重演。
铭记从来不是为延续仇恨,而是不给刽子手第二次机会。
这是一部注定要载入影史史册的电影,推荐观看。
富牛网配资-靠谱配资平台-配资上市公司一览表-靠谱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